为了近距离观察这场科技盛宴,雷科技派出的史上最大规模海外报道团「雷科技 IFA25 报道团」已在柏林现场各就各位,对 IFA 2025 进行现场、立体和一手报道。
而到 IFA 2025 现场,雷科技也观察到了电视行业正在发生的新的变化,RGB LED 正在成为行业共识,甚至开始推向大众市场,行业两大路线——OLED 与 MLED(Mico LED、MiniLED)技术也都在持续改进中。而 AI 对于电视的意义也不止于电视本身,更在于家庭智能。
中日韩顶级厂商集体「刷新」,大屏电视的 RGB LED 时刻
在柏林 IFA 2025 展馆里,电视展区依旧是最亮眼的一角,但今年最吸睛的,不再只是 OLED 有多薄、多柔,也不是 Mini LED 分区数有多惊人,而是一项彻底进化的技术——RGB-Mini LED。
相比传统蓝光 LED 加荧光膜或量子点色彩转换的 Mini LED,RGB-Mini LED 直接以红绿蓝三种 LED 芯片作为背光,绕过了色彩滤光与转换环节,在理论上能大幅提升亮度效率与色彩纯度。但过去多年这项技术一直停留在概念和样机层面,难点在于一致性、热管理与成本控制。而今年的 IFA 上,中日韩三家顶级电视厂商,更是把这项「工程师最爱的方案」不同程度拉近到我们视野中。
海信无疑是今年 RGB-Mini LED 技术落地最主要的推手,年初在 CES 2025 就发布了全球首款 116 吋 RGB-Mini LED 电视 UX 后,他们又基于 RGB-Mini LED 技术升级在 IFA 现场发布了全新的海信 U7S Pro,还配合全新 Dolby Vision 2 进行画质演示,成为 DV2 标准在彩电端首次亮相的机型。
更重要的是,相比 UX 系列的高端旗舰定位,即将面向市场发售的 U7S Pro 定位更亲民,意味着将把 RGB-Mini LED 这项尖端的显示技术带到更多普通家庭。而从现场实际体验来看,海信 U7S Pro RGB-Mini LED 呈现出极高的画面穿透力与色彩体积,尤其在 HDR 高亮和红绿色彩表现上,明显强于传统 QD-Mini LED 机型。
而与海信的量产节奏相比,索尼的步伐稍慢一些。在 IFA 展馆二楼的内部演示专场,索尼展示了一台 RGB-Mini LED 电视,并首次向媒体确认将于 2026 年正式推出该系列量产产品。
在展示中,索尼工程师着重强调了 RGB 背光对色彩还原和中高亮层次的帮助,相比常规 Mini LED 电视全方位提升。此外,索尼 RGB Mini LED 也展示出了比常规 Mini LED 电视更强的光晕控制。
目前来看,索尼是希望在画质、动态控制与寿命等方面达到旗舰水准后再量产 RGB-Mini LED 电视。而如果说海信是 RGB-Mini LED 的产业化先锋,索尼是主打稳健,那三星和 TCL 则是在 Micro LED 电视实现了 RGB 。
在 IFA 现场,三星正式推出了首款 115 吋 Micro RGB 电视,采用自发光 Micro LED 屏幕,同时 LED 芯片本身就是红绿蓝三色,无需背光也无需滤光。这种技术在物理层面上已经跳出 Mini LED 范畴,属于「终极显示方案」的一部分。但目前,Micro LED 技术仍面临极高的成本与极低的良率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规模化走入家庭。
不过从展示效果来看,其 HDR 亮度表现、像素级控光和色彩纯净度确实让人惊艳,是一种「工程师的浪漫」。三星的策略也很明确:Mini LED 市场交给 Neo QLED 产品线,而 RGB 和 Micro LED 的融合则是长线战略,是品牌心智与画质天花板的「双保险」。
从今年 IFA 三家厂商的策略也能看出,这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决出胜负的战场,而是一场至少持续多年的高端显示演进。明年,RGB-Mini LED 能否普及至更多价位段?Dolby Vision 2 又是否会成为强绑定标准?这场围绕 RGB 的暗战,才刚刚开始。
更大更好的电视,Mini LED、OLED 还在进化
RGB-Mini LED 或许是电视的未来,但 OLED 以及 QD-Mini LED 也还在持续地进化。在 IFA 2025 上,我们能看到 QD-Mini LED 继续在亮度和尺寸上狂飙,而 OLED 阵营则把更多焦点放在透明化、形态变化和系统体验上。代表性的两家厂商分别是 TCL 与 LG,而创维也带着德系高端 Primus 系列 OLED 电视,试图在市场再下一城。
而在 TCL 展区,除了带来目前最大的 QD-Mini LED 电视 X11G Max,刷新雷科技对 QD-Mini LED 电视显示的上限认知,TCL 在现场也展示了行业首款第四代液晶电视 Q10L Pro,搭载万象分区控光技术、绚彩 XDR 及量子点 Pro 2025 技术。同时 Q10L Pro 定位更加亲民,还凭借全球首创的天工架构消除了电视的「大黑边」,几乎实现了大屏电视的无边框体验。
更重要的是,雷科技还在 IFA 现场看到了支持 Dolby Vision 2(DV2)新标准的机型,并通过工程菜单进行现场调试演示,这意味着 TCL 或将是首批支持 DV2 的电视厂商之一。而 DV2 对色调映射与运动控制的全面升级,刚好匹配 QD-Mini LED 的高亮度与高动态范围,为其带来又一轮系统级进化。
OLED T 可以说展示了 LG 对于「无线化」电视未来的理解,在透明 OLED 上首次实现了无线传输显示设计,通过专属无线模块实现视频信号与电源的完全脱离,配合透明屏幕构成一种真正「消失的电视」形态。OLED 本身的黑场纯净、像素级控光依然是优势,但 LG 更强调的是体验设计和空间美学,它并不试图卷亮度和分区,而是要重构电视的场景和价值。
事实上,这块 77 英寸的屏幕在未通电时如同一块玻璃,开启后则能呈现完整的 4K OLED 图像,与后方背景自然融合,现场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拍照。但不同于以往的概念展示,这一次 LG 明确表示,这款产品将会量产上市,主攻高端家装与商业空间。
而在 IFA 现场的另一隅,创维旗下的欧洲高端品牌 Metz(美兹)在 IFA 2025 正式推出了旗舰新品 Metz Primus 77 OLED 电视,这款电视早在 IFA 2024 以原型机形式亮相并备受好评,今年终于打磨成型,实现量产上市。
Primus 77 采用了 77 英寸的 META OLED 微透镜阵列(MLA)屏幕,具备新一代 OLED 面板的超高亮度和对比度,同时保持卓越的广视角表现。画质上,它支持 HDR10、HLG、HDR10+、Dolby Vision 等所有主流 HDR 格式,并内置 Metz 独有的「Virtual HDR」画质优化技术。
可以看到,QD-Mini LED 和 OLED 在 IFA 2025 上虽然不再是技术「新势力」,但却正在各自寻找新的增长维度。技术路线没有对错,关键在于谁能更快地走出一条可感知、能落地的用户价值链条。而 IFA 2025,正是这些路径拐点首次清晰浮现的地方。
AI 电视不只电视 AI 化,也是家庭 AI 化的中枢
今天 AI 电视早已不是概念,而变成了看得见、用得上的系统功能。但与此同时,在 IFA 2025 上也能看到电视厂商的 AI 路线也愈发分化。
作为国产劲旅,长虹在本届 IFA 上大打「AI 牌」,在 AI 电视上推出了拟人化智能体「熊猫小白」,以东方文化符号熊猫为形象,并且打造了「24 小时全场景陪伴系统」,一键直达「熊猫乐园」,可以实时围观熊猫啃竹嬉戏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在强大的大模型集群、算力集群和多模态感知能力支撑下,熊猫小白拥有类似人类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和自我学习进化能力,可与用户进行自然语言交流,持续成长。
而另一方面,三星在这次 IFA 上发布了面向未来的 AI Home 全屋智能战略,并且基于 SmartThings 平台,三星将电视作为家庭 AI 中枢,联动家中的智能家电、手机和语音助手,通过 AI 实现跨设备的无缝协同 。
此外,三星在 IFA 上也强调了「多端 AI 能力融合」的策略:Vision AI(图像识别)、Bespoke AI(家电自学习)、Galaxy AI(端侧交互)共同构成 AI Home 的大脑,通过 Matter 标准支持第三方设备联动,避免用户被单一品牌或生态围困。
写在最后
站在 IFA 2025 回望,几年前电视这个一度被视为「存量家电」的品类,过去几年以不同的方式加速创新——从画质技术到智能形态,从显示叙事到家庭中枢,电视不只是那块「越做越大」的屏幕,也开始进入了「越来越聪明」的新阶段。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电视厂商早已不是「技术追随者」抑或「性价比搅局者」,而更多是在一系列核心赛道上领跑甚至定义未来。无论是海信推动 RGB-Mini LED 的产业化、TCL 在 QD-Mini LED 上的旗舰快跑,还是长虹将「智能体」植入家庭大屏,这些动作不仅在技术参数上完成了突破,更在使用体验、系统协同乃至 AI 落地路径上,给出了方向性答案。
在电视行业日趋同质的当下,中国厂商的共同特征是——敢于押注下一代技术形态,并且具备把技术变成商品的产业整合力。这种从实验室走向客厅的能力,才是衡量一家电视厂商真正「创新底盘」的关键。而这,或许正是中国电视军团站上 IFA 舞台中央、赢得全球话语权的底气所在。